“伍旭川:区块链的特点、应用和监管”| 金融科技公开课第2讲干货
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伍旭川应邀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联合主办、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协办的“金融科技二十讲”公开课,发表《区块链的特点、应用和监管》主题演讲。伍旭川博士从研究互联网金融的三条路径切入,从区块链的特征和原理、主要应用、目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区块链的风险与监管四个方面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系统全面的讲解,最后对区块链的发展提出专业独到的建议。
(图为讲座现场)
以下为演讲实录:
区块链技术是最近两年来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大的金融科技的范畴来说,其涵盖的内容很广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数字货币、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等等都是在这个范畴里面,今天选其中一个点——区块链的技术给大家讲讲,做一些梳理总结。
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区块链的特征和原理。第二是区块链主要的应用。第三是区块链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是区块链技术的的风险和监管。
一、理解互联网金融的三条路径
我们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发现其中的概念非常多。要理清其本质特点,大体可从三条路径来着手。
第一是金融科技路径。这是目前最时髦最活跃的话题,即(Fintech)金融科技路径。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数字货币、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全面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六大金融领域,是金融业未来的主流趋势。FinTech 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正在改变金融行业的生态格局。
第二个路径是业态发展路径。包括风险与监管。所谓业态发展就是在国内常见的互联网金融的各个业态的发展,包括P2P、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证券、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等等。讨论它们发展的同时,更关注风险和监管问题。
第三条路径是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了以下一些新型发展模式。
(1)消费金融:比如微贷网,用汽车和住房作为抵押来进行消费等等的信贷安排。
(2)供应链金融:某大型中间链条核心企业可以结合上下游的企业进行一揽子统筹资金使用的整体安排,如应收帐款、保理等等。
(3)普惠金融:现在的普惠金融和传统理解的普惠金融有很大不同。原始的普惠金融概念是指对于一些偏远、贫困、落后地方的人们给予一定的金融安排,让他们享受金融发展带来的好处,这是比较狭隘的概念。其实不仅仅是贫困的人们,我们普通老百姓也可以享受普惠金融带来的好处。余额宝的出现,大家也可以享受低门槛理财下的较高收益。公司的高管通过大数据的挖掘精准找到高端客户,设计一些产品提供量身订作的服务,这也是一种更高级的普惠金融的概念。
(4)共享金融:现实生活中,美国有优步和Airbnb,国内有滴滴、摩拜,这些都是共享金融和共享经济的范畴。但是这跟理论上所讲的共享经济和共享金融的范畴存在一些差别。理论上的共享经济是充分发挥社会闲置资源的作用。比如,在美国,经济学家统计,一部汽车的实际利用率只有8%,其他时间都是闲置状态。如何有效利用闲置资源是实现共享经济的前提。
二、区块链的特征和原理
(一)比特币和区块链是什么关系?
区块链是底层技术,这个技术有很多的优点,而比特币是一个很好地运用了区块链技术的表现形式。现在的虚拟货币做得最成功的就是比特币,它成功运用区块链的技术。未来中央银行要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理想的数字货币应该达到什么标准?首先要运用区块链技术;其次是法币;最后应当具备比特币的优点。
(二)什么是区块链?
区块(交易活动)+链(账本)=区块链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次虚拟货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和生成下一个区块。简单来说,区块链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共享记账技术,它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参与的各方能够在技术层面建立信任关系。
(三)区块链的特征
第一是分布式数据存储,安全性高。去中心,去中介,安全高效。
第二是信息透明。正因为具有分布式的技术特征,所以它的每一个节点对于所有用户都开放,都可以查询,信息透明、及时。根据区块链授权开放程度的差异,可以分为共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
第三是高度自治性。因为有一个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自动安全地交换数据。即智能合约。如果P2P平台运用了区块链的技术,它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让你只能做正确的事情,进行正向的操作,而不能逆向操作,甚至不能发生任何的偏离。这就是高度自治。
第四是数据不可篡改。严格来说,超过50%(大部分人说51%)的系统算力发生改变,才能篡改区块链的数据。所以如果区块链的节点少一点,还有篡改的可能;但是一旦节点很多,比如上万个节点,篡改它的成本就非常高。
第五是可追溯。
(四)区块链技术的缺点
区块链确实有许多好处,但是也有它的缺点。分布式账户的每一个活动都要完全复制在每一个节点上,从而导致它需要有巨大的算力、超大容量的内存才能维持,从目前情况来看这是非常难做到的。如果上万台计算机同时操作,耗费的电力会非常大。
(五)区块链的技术原理
区块链主要由四个技术支撑,包括哈希运算、数据签名、P2P网络特性和工作量证明。
第一是哈希运算。区块链最初是用于解决双花问题和拜占庭将军问题。将军在外打仗,必须一致商量确定进攻还是不进攻。但是军队内存在叛徒,传达过程中可能有篡改。运用区块链的哈希运算,将军和将军之间虽然远在千里,如果相互之间用同样的数据输入一套算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要么进攻,要么不进攻,然后把这个结果统一出来,叛徒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就干扰不了。
第二是数字签名。就是一系列的链条。这个链条里面无非就是加密技术,无非就是动态的无限的加密,动态加密越多才能确保它的安全性。 数字签名可以通过公钥和私钥来完成。公私钥是非对称加密技术,但是可以基于私钥生成公钥。第二就是相关性,公钥加密对应的私钥才能解密,私钥加密的内容对应的公钥才能解密。
第三是P2P的网络技术。根据比特币的协议,区块链采用无结构的网络,P2P就是一个点对点的技术。这个技术有两种形式,一个有结构的,通过路由传输;一个无结构的,类似广播风暴方式,广播风暴方式可以设定有限的范围。
第四是工作量的证明机制。用来衡量价值的大小。
三、区块链的意义与应用
(一)区块链的意义
一完成学术理论上的共识机制。在无信任的环境下,在整个网络中的任意节点建立起共识机制,而无需担心数据被篡改,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和双花问题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提升应用过程的算力。分布式数据库通过横向扩展,提升了吞吐量和计算效率,也开启了大数据时代。
三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价值流动。基于创建信任的机器,促进价值的全球流动。
(二)区块链的应用
区块链的应用,按使用主体分,一是政府用、政务用的,不排除用公有链的概念,第二就是老百姓用的,第三就是商业应用。按层次分,包括应用层、合约层、激励层、共识层、数据层、网络层等6个层次。按领域分,一是数字经济,二是互联网治理,三是大数据发展。
区块链五大典型应用场景:数字货币、智能合约、跨境支付、供应链、大数据的资产交易。
第一是数字货币。前面已经讲过了。
第二是智能合约。从当前行业发展情况来看,私人部门推出的各类数字货币主要运用区块链技术和加密技术,通过竞争性记账、公私钥签名验证。智能合约的应用是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这个承诺协议必须得到遵守。但是现在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目前数据资产化的程度不够。第二个问题是智能合约很多方案不成熟,安全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三是区块链的跨境支付。运用区块链跨境支付还有很多优点,诸如信息不能轻易篡改,可以追溯,没有中心故障点,没有黑客攻击的危险,因此费用成本很低。未来,如果区块链在国际间得到充分的运用,它是非常有前景的。
第四是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把上下游的各种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全部整合在区块链上面,通过了解上下游各个企业的金融需求,就可以进行整体的金融规划,进行金融服务的安排,而且这个记录不可篡改。这个应用面也是很广。
第五是大数据的交易。新经济新金融已经在改变着我们国家经济地理的布局。中国有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等15个区域性大数据交易中心。到2016年9月1号,贵阳大数据交易额累计突破1亿,框架接近3亿。未来有非常好的前景。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数据具有很强的伪造性和更改性。而区块链的防篡改性可明确问题责任方,溯源、加密特性可保护数据拥有方的权利。
四、目前区块链技术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区块链技术发展的现状
第一就是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首先美国等许多国家政府高度重视,2016年7月中旬,美国监管者、立法者和企业家共同参加美国布雷顿森林的露营活动,目的是为区块链制定正式的指导方针。与会者有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美国商务部、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协会等等,表明美国对这个非常重视。现在投入这方面研究的央行有很多。印度储备银行正在研究,它从2015年12月开始讨论区块链技术,为了减少成本、减少纸币的应用。荷兰央行也在积极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关注这个技术已经有三年了。2017年3月份,日本央行已经公开承认比特币的合法地位。
第二是金融机构全面加强运用和参与。美国银行提交了20份这方面的专利,摩根大通、万事达信用卡、西联国际、美国证券交易所、Visa和美国富国银行提出了相似的专利申请,相当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有IBM和法国银行加强合作,使用区块链技术创建第一个用于身份证的系统。区块链在金融中可以很好地应用,可以精准扶贫,也有根据自己本身的特征完成的一些交易和安排。
第三是高校也加强对区块链的研究。欧洲多个商学院和巴克莱等大型国际银行合作开设区块链课程。中国社科院有一个博士后的方向也是研究区块链技术。
(二)区块链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悖论。我们希望区块链兼备高效低能、安全性和去中心化这三个特征,但完全达到还是很难的。要安全性和去中心,就要求分布式账本增加更多节点,节点越多浪费的算力越多。节点少,浪费的算力少,可以达到高效低能,但是很容易被黑客攻破,就不满足安全性要求。所以这就存在矛盾。
二是浪费大量资源。第一规模太大。第二耗电太多,第三是P2P的广播风暴。这个是全网的广播,若不加上一个特定范围限制,全网都知道,但是实际上不需要那么大范围的广播。
三是创新集成引起多症并发。第一,从密码学上来说存在风险。第二P2P的稳定性值得商榷。三是工作量的证明机制。在节点很少的情况下,仍然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性,也会造成整个系统瘫痪和失效。
(三)区块链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是区块链联盟的成立的发展,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全球区块链的格局,这个格局可以是全球性的,可以是全国性、区域性的,某些方面可以搭建一个小的联盟。比如很多证券公司尝试把证券市场的交易通过区块链做一个场景的模拟,这是有可能的。
第二是数字货币。2015年9月份央行的官方杂志《中国金融》上发表了17篇关于数字货币的文章,推荐大家阅读。
第三是区块链应用于支付结算。跨境支付运用区块链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节省清算成本,这将对国际清算造成巨大的冲击。国际银行间的通讯协议SWIFT未来也会运用区块链的技术,否则就会淘汰,会受到冲击。
第四就是区块链应用于反洗钱,使得灰色地带无处可藏。联合国犯罪办公室报告,每年洗钱交易金额占全球GDP的2%到5%。
第五就是区块链全面应用于金融系统。区块链是非常美好的技术。如果我们进一步改善和完善,使它安全性提高,它可能成为未来金融重要的基础设施。但是它在大面积应用之前还要去模拟更多的场景,在这些场景当中可以使得充分大家了解这种技术,发现它的缺点,才能让它的客户真实的了解、感受它所使用带来的便与不便,然后进一步完善、试点、推广以及大面积的应用。
五、区块链的安全风险和监管
现在对于金融科技Fintech的监管,全世界有三种模式。
第一是美国模式,功能和行为监管。某一项业务有金融属性,自动纳入金融监管。它的法律和监管也能够同步跟上。
第二种模式是沙箱监管,这种监管模式是英国发明的。这类国家特点是市场比较小,创新的步伐比较慢,所以政府冲在最前面主导和引导。所谓沙箱监管,就是选出比较好的项目,在特定的地点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实施包容性监管,让它去发展。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伤害进行模拟测算,如果试验成功就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就关闭。这有点类似中国的自贸区政策。英国、新加坡、澳洲都是沙箱监管模式。唯一的区别在于就是英国在其他的科技领域也运用沙箱监管,而新加坡严格把沙箱监管应用在金融科技领域。
还有一个是中国模式。适应性监管,或者跟随式监管。中国市场太大,创新太快,法律和监管跟不上,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适应性监管。适应性监管的一个典型模式就是负面清单模式,出了问题设置负面清单,规定哪些事不能做,除此之外其他事都可以做。
六、对于中国区块链的研究和应用的建议
第一,基于智能合约、区块链的技术有广泛的前景,首先要跟上这个技术的发展,采取跟随战略。积极筹建符合中国金融市场需求的联盟,让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广泛参与我们自己的联盟。
第二,基于DAO事件要重新对区块链的技术做深刻的分析。到底是技术风险,还是道德风险,还是兼而有之,需要好好反思一下。
第三,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法律和监管制度体系应该提前研究。智能合约是否具有法律监管?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认定?在智能合约领域,这方面也是一个空白。
第四,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投资者保护机制需要完善。虽然区块链有很多好处,但是有很多问题,一旦出了问题,投资者的保护找谁赔偿?现在无从谈起,因为平台缺乏法律责任主体。在以太币攻击事件以后,投资者不知道通过什么法律程序保障自己的利益,所以这方面要提到日程上加以研究。
第五,智能合约需要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不是一味的、绝对的去中心去中介。如果是完全的去中心和去中介,这项技术可能没有办法推广,没办法运用。
第六,数字货币的发展需要突破区块链的技术障碍。要建立严谨的发展规划和设计,尽量找到区块链特征并使其得到充分体现。应该通过区块链发展障碍的运用案例,减少试错成本,这是区块链和国家发行数字货币的重要条件。
第七,监管的标准范围。如何建立全世界的统一标准来进行监管方面的协调?这是未来考虑的内容。从这方面来说,关于区块链技术监管的道路还刚刚起步,大家可以继续关注、继续研究,继续多做一些场景模拟,争取早日取得理想的结果。
图文编辑 魏宗 郑畅
文字整理 齐炎龙 陈点点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黄益平:为何数字金融在中国成了气候?| 金融科技公开课第1讲
金融科技公开课第2讲 | 伍旭川:区块链的特点、风险和监管(4.16)
IMI特约研究员夏乐《人民日报》撰文:互联网巨头将改写银行业?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65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和学术委员,74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金融国际化、两岸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系列报告》《财富管理研究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成果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在欧、美、亚多个国家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2016年,IMI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